NEWS
时间:2022-12-29 15:08:22 来源: 作者:
近日,佛山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,放学后兴冲冲回到家。爸爸端上一碟色香俱全的菜,招呼道:“今天做了大菜。”
孩子定睛一看,这哪里是道菜,明明是他当宠物养的大闸蟹被大卸八块、做成了“美食”。孩子顿时声嘶力竭地哭嚎,而大人却漫不经心地撕下一块碎肉,喂到孩子嘴边,笑嘻嘻地问:
“什么味道,弟弟?”
孩子一边哭,一边说:“是香的味道”。
听到这个答案,大人们笑得更大声了,这个瞬间也被包装成了“萌娃视频”被拱上热搜。
评论区里,有网友表示:“笑不出来”“一点也不好笑”;也有人说:“不就吃了两只螃蟹吗?至于吗?”
是啊,两只螃蟹而已,至于这么上纲上线吗?其实,这事还真的至于。
“我的朋友,被爸爸蒸熟了”
在短视频平台上,类似的事件还真不少,甚至形成了一个打着“萌娃”标签的搞笑视频垂类。
有孩子因为扭伤了脚,爸爸就要把孩子养大的鸭子宰杀了,给孩子补充营养。
视频里,孩子看着已经死去的鸭子,瞬间崩溃,涕泪交加地坐着大喊:“鸭子是我喂大的!”
图片来源:抖音用户
有孩子刚刚收到姥姥送来的兔子,转眼就被父母宰杀掉了。
7岁的小男孩拎着已经被扒皮的兔子,在马路中间彷徨无助,高声痛哭,而家长对此的回应也仅仅是:答应改天再给他抓一只。
图片来源:抖音用户
孩子对于动物有天然的同情和亲近,但在一些短视频里,孩子单纯的爱心,变成了供大人消遣的笑料。
一名10岁的男孩看着奶奶杀鸡后,大哭着说道:“就算花一百万,我也要把它救活。”这时,大人们不仅没有耐心安抚孩子,反而大笑,并把孩子的伤心事拍摄成“搞笑”视频传播。
图片来源:抖音用户
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,拍下孩子情绪崩溃哇哇大哭的瞬间,成了短视频新的流量密码。除了杀掉孩子小心呵护的宠物以外,还有不少大人故意“逗”哭孩子,只为了自己的“开心一刻”。
相信不少人小时候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经历,总会遇到一些爱“开玩笑”的大人,喜欢一脸坏笑地对小孩说,“你是捡来的孩子”“你不是你爸妈亲生的”“你爸妈只喜欢弟弟/妹妹,不喜欢你了”。
图片来源:抖音用户
似懂非懂、却明确感到不适的孩子们,面对逗弄只能委屈地不停摇头;而看到小孩子哭了、怕了,大人们就会开心地笑,不同的是,现在的大人们还会变笑边举起手机拍视频。
这些视频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——镜头里,孩子往往哭得撕心裂肺、生无可恋;而镜头外,家长或忍笑不语、或友情献声、或搭配各种字幕和音效抖机灵,不慌不忙地把控着拍摄的内容和节奏。
童真崩溃的瞬间,变成了赚取流量的密码。
“逗”哭孩子有那么好玩吗?
那么,创作这些作品的“段子手”父母们,到底是怎么想的呢?
一些家长不一定主观上带有多大恶意,他们觉得自己不过是“图一时好玩”,看到孩子被惹恼后气鼓鼓、眼泪汪汪的样子很有趣,想要分享一波,让大伙儿都乐呵乐呵。
殊不知,这种心态的背后,是对孩子情感价值的漠视。
说到底,为什么那只螃蟹那么重要?为什么兔子不该进锅?杀“宠”与杀“禽”的区别在哪?就在于一个“情”字。
从父母的角度看,不管是大闸蟹、鸡、鸭、兔子,这些动物本就是一些食材,它们生命的终点就是餐桌。
但在孩子眼中,付出情感的事物,即使是无生命的物体,都是有“灵”的,所以孩子们会与动物对话,与娃娃做游戏。
那些被小朋友当成宠物养在身边的小动物,和他们朝夕相处、相互陪伴、相互成长,早已不是鸡、鸭、鱼、兔那么简单,而是能诉说心事的朋友,是孩子们情感的寄托。
但家长们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理解和共情,没有换位思考,只是简单地认为小孩养宠物不过是一时兴起,哭闹也只是短暂的情绪爆发,甚至长大后回想起来也会当作童年趣事一件。
这次“大闸蟹事件”上热搜后,有不少网友从崩溃大哭的孩子身上,看到了幼时的自己:宠物被丢弃卖钱,衣服、玩具被送给亲戚小孩,种的花草被拔掉、心爱的漫画小说被撕成碎纸……
今年10月,河南的一位奶奶,将孙女养了两年的宠物狗以10元的价格卖给了狗贩子。孙女崩溃痛哭,急到不断拍打奶奶,但在场的大人都在笑着看热闹。
图片来源:抖音用户
不和孩子商量,便杀掉宠物、送走玩具、撕掉漫画,这种对孩子不尊重的行为背后,可能还有部分父母对亲子关系的误解——孩子的生命都是自己赋予的,那孩子的东西自然也是自己的。如何处置,全凭心情。
在众人围观下,大人逗弄孩子是理所应当,小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不值一提,孩子稍微反抗一下便是挑战了大人的权威:“这孩子脾气真大”“不过是开个玩笑”“也太开不起玩笑了吧”。
这种心态是傲慢的,本质上,他们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生命的附庸,而不是独立的“人”,自然也就缺乏了最最基本的,对待一个“人”应有的平等和尊重。
尊重孩子,是父母的必修课
当我们把目光放在这些哭泣的孩子身上,他们的反应通常是手足无措,对着父母大喊“你走”“你烦”“我讨厌你”。
孩子的心灵是敏感而脆弱的,那些暗示自己会被抛弃的玩笑话、被家长撕碎的漫画书、被父母宰杀的宠物,可能会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难以抹去的阴影。
而父母和子女之间隔阂的种子也由此种下,就像一根梗在孩子心里的刺,最终的结果可能是“我们终其一生等父母的一句道歉,他们在等着我们的一句谢谢”。
其实,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仍能看到很多暖心的父母,用行动守护着孩子们的童心,和孩子们一起感受生命、尊重生命。
他们不会因为这是“一条鱼”而轻视它,会在它去世后为它做棺材,还放上鱼食“陪葬”。
图片来源:小红书用户
女儿的宠物兔去世,他们会特意为小兔子准备“鞋盒”和“唢呐”送行。
图片来源:抖音用户
理想的亲子关系是什么样的?这个问题恐怕没有一个标准答案。
纪伯伦说:“你的孩子,其实不是你的孩子,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。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,却非因你而来,他们在你身边,却并不属于你。”
鲁迅说:“父母对子女有天然的养育责任,养育的目的是让他成为能进化,超越上一代的独立的人。”
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:“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——完全特殊的、独一无的世界。”
尽管众说纷纭,但无论如何,“尊重”都是亲子关系的基石。
父母赋予了孩子生命,却不该“占有”这生命,孩子并不是什么玩物,他们也需要被平等地对待和尊重。